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

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?

「為什麼我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?」孩子問我。
「因為你很特別啊!我們一起努力,讓大家更瞭解你,就可以幫助和你一樣特別的孩子。」我說。
「有人和我一樣嗎?他們有沒有好起來?我會好嗎?」孩子又問。
「世界上很多人和你一樣,有的好起來了,變成很棒的大人;也有的沒有好起來,可是因為碰到溫暖、包容的人,所以還是變成很棒的大人。」我說。
「那我會碰到溫暖、包容的人嗎?」孩子繼續問。
「一定會。」我說。
事實上,我並沒有把握。現在光是設法讓周遭人瞭解孩子的情況,就已經困難重重。感覺談到「自閉」、「亞斯伯格」、「過動」等,大家多少有些概念,但是「選擇性緘默」卻似乎很難說明。面對猜測和誤解,尤其來自號稱「專業」的人士,常常令我又累又氣。
以下這篇文章我讀起來格外心有戚戚焉,完全精確的描述了我的孩子,又非常簡單易懂。這是一位英國家長為了讓別人瞭解自己女兒而寫的,我將它翻譯成中文,希望在台灣也有更多人瞭解「選擇性緘默」的孩子。譯文如下:

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(Selective Mutism)?
如果有人戴助聽器,你知道他聽力受損;有人坐輪椅,你知道他不良於行;你也知道口吃的人說話有困難。這些都是身心障礙者,「選擇性緘默」的人也是,但是卻很難讓大家瞭解。
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想:有一個東西令你非常害怕、極不舒服,或許你不願承認,因為別人可能會嘲笑你、說你是傻子,但是你的恐懼卻真實而深刻。有人害怕蜘蛛,只要發現房間裏有蜘蛛,就嚇得不敢進去。也有人懼高、害怕搭飛機、害怕幽閉空間、怕水、怕狗,甚至怕貓,他們會竭盡所能的避開所有可能引發恐懼的情境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恐懼症」。
試著想像你處於一個令你非常焦慮的情境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你可能會心跳加速、直冒冷汗、喘不過氣來、頭暈目眩、臉又紅又熱,你的嘴唇或四肢可能會不住顫抖。你的大腦接收到危險逼近的訊號,因此展開一連串反應,啟動自我保護的機制。
「選擇性緘默」也是一種恐懼症,這樣的人會說話、也想說話,卻常常說不出口。只要置身於放鬆、舒服的環境,他們的行為舉止就完全正常。例如:在家裏,他們極可能話多得說不完、大聲吵鬧、搞笑,甚至可能是家中的小霸王。
但是在學校、或許多家裏以外的情境,他們會感到真切的懼怕,彷彿嚴重怯場的人卻時時刻刻站在舞台上。而一旦意識到有人在期待著他們說話,他們就愈發緊張。結果不管怎麼努力就是說不出口,或是音量小得像螞蟻一樣。他們看起來很害羞,但是其實不同,「選擇性緘默」的人並不一定個性害羞。有些過來人回顧當時的感覺,形容喉嚨好像卡住了、麻痺了,吐不出半個字。
因此我們不難想像,「選擇性緘默」的人出於自我保護當然會避開困窘的感覺。例如:他們可能會以點頭、搖頭等溝通方式,來取代說話。對於別人的眼光,他們極度敏感、易受傷害。他們害怕自己像個怪胎,害怕被嘲笑、責罵或拒絕。最重要的,他們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很害怕。
於是,他們開始拒絕參與活動,就算是真的很想參與的活動。他們知道說話才可以讓人接受、才交得到朋友,但是他們做不到,和別人聊天更是無比困難。為了避免說話的難堪,他們躲開人群、將自己孤立起來。因此,他們更加無法學習如何與人互動。他們變得非常孤獨,即使他們並非天性如此。大腦的保護機制讓他們假裝、甚至讓他們相信,自己原本就不愛理人。

你知道以下的事實嗎?
  • 過去大家認為「選擇性緘默」非常罕見,但是現在發現它的機率和典型的「自閉症」一樣高。
  • 「選擇性緘默」較常見於女孩。
  • 「選擇性緘默」的形成無法歸疚於單一的原因,不過情緒、心理和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其發展。 
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可能具有下列特質:
  • 他們感到焦慮時,無法注視他人的眼睛。他們可能會別過頭去,彷彿忽略他人的存在,因此常被誤以為不友善。其實,他們只是不知如何反應。
  • 他們焦慮時,沒有笑容、表情木然而冷漠。在學校,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焦慮的,因此不管是微笑或大笑,任何情感的表達都非常困難。其實,他們往往具有奇特的幽默感。
  • 他們焦慮時、或感覺被注意時,就會肢體僵硬、舉止彆扭。
  • 回答別人、打招呼、說謝謝或再見,對他們來說簡直無比困難。因此他們看起來可能無禮或者傷人,但絕不是故意的。
  • 對於問題或指令做出任何方式的反應,他們都非常緩慢。
  • 比別人更容易擔憂。
  • 對於聲音、觸覺和人群非常敏感。
  • 聰明、好奇、具有敏銳的洞悉能力。
  • 對於他人的想法和情緒非常敏感。
  • 難以表達自我情感。
  • 具有優於常人的專注力。

原文"What does Selective Mutism mean?"取材自英國「選擇性緘默症資訊和研究協會」(Selective Mutism Information & Research Association)網站http://www.smira.org.uk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