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老師的反應
以下反應方式將帶來負面效果:
- 用盡方法孩子還是不發一語,因而感到權威受威脅、或充滿挫折感。
- 需要口語表達時,替孩子代言、故意跳過或不點孩子,剝奪孩子參與的機會。
- 否認孩子出了問題,或認為孩子會自然好轉因而未設法幫助。
- 運用施壓、威迫、利誘、哄騙等手段,積極要孩子說話。
- 去除孩子必須說話的壓力。
- 去除老師自己必須使孩子說話的壓力。
- 讓孩子具有安全感,並且感到自己目前的狀況完全被接納。
- 努力和孩子建立默契和良好的關係。
- 允許孩子以任何非口語的方式表達,鼓勵孩子任何對溝通的嘗試。
- 幫助孩子和同儕小團體、以及一位重要的成人建立關係。
- 以遊戲的方式帶動社交互動和肢體動作。
- 讓孩子瞭解其實其他小孩、甚至大人有時候也會害怕說話。
- 向校外機構或支持團體尋求幫助。
- 和家長密切合作,搭起家庭和學校的橋樑。
1. 及早辨認
- 「選擇性緘默」源自於孩子在陌生情境、或對陌生人說話的焦慮,但是學校是其最初、也最容易凸顯出來的地方。
- 依據孩子個別需求給予適應期,但倘若經過了一學期,孩子仍完全不開口,連一個可以說話的同學都沒有,就必須採取行動,因為情況不會自動改善,並不會「長大自然好」。
- 及早採取正確的因應方法很快就有效果,但若沉默不語已成為固定行為模式便較難突破,此時須要一套設計周詳的計畫。
- 親師雙方的溝通、誠實和信任,是瞭解孩子的先決條件。
- 老師多到孩子家裡走動,有助於孩子將家裡說話的習慣帶到學校。
- 孩子入學之前,家長先帶孩子到校園逛逛,這時校園空無一人更好。這有助於孩子在開學的混亂之前,先建立對於學校的歸屬感。
- 若孩子同意,可以在學校播放孩子在家裡說話的錄音、或錄影。
- 邀請同學到家裡玩,也有助於模糊家裡和學校的界線。
- 評估孩子目前溝通狀況所處的階段,例如:僅以非口語方式溝通、可以發出聲音、可以說出一個字、或可以說出幾個字。
- 設計一套策略幫助孩子跨入下一個階段。
- 如果孩子有一位可以說話的伙伴,適合運用「刺激漸褪」策略。
- 孩子若沒有說話伙伴,則適合「溫和漸進」策略。
- 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在學校運用「互動團體」遊戲。
原文"The Teacher's Response"取材自英國「選擇性緘默症資訊和研究協會」(Selective Mutism Information & Research Association)網站http://www.smira.org.uk/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