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

學校是關鍵

一個孩子在學校原本踴躍發言,也能參與活動。後來聲音愈來愈小,後來完全緘默,後來愈來愈焦慮,舉步維艱、肢體僵硬,連揮手再見也無法做到、下課無法離開座位、無法握筆寫字。
孩子入學第一週午休默默流淚,老師將他獨自關在一間無人的狹小影印室長達40分鐘,之後約一年之間孩子出現嚴重頻尿的焦慮症狀。家長向老師反應,但老師仍未調整方式。孩子在學校努力舉手發言,但老師斥責他聲音太小。孩子午餐未吃完,老師命其在走廊罰站吃。孩子跳繩未通過,老師命其不斷的跳。孩子寫字小而扭曲,老師命其重寫。其實孩子是因焦慮而無法正常動作,老師的處理方式更加劇其焦慮。
大部分的老師不瞭解選擇性緘默,必須提供錄影才相信孩子在家活潑多話。即使家長終於努力讓老師瞭解了,老師也不知如何幫忙。且每換一批新老師就發生孩子被要求發言的窘境,家長只好孤軍奮鬥,疲於向每一位老師解釋孩子狀況。
學校是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能否好轉的關鍵,普遍無知的教育環境,對這樣的孩子和家長非常不公平,剝奪了孩子快樂學習的機會,也衍生龐大的家庭和社會成本。Sanetti和 Luiselle (Evidence-Based Practices for Selective Mutism: Implementation by a School Team, 2009)的研究指出:學校是選擇性緘默症主要發生的地方,也是當然的輔導地點。選擇性緘默孩子的家長普遍認為,老師是孩子改善或惡化的關鍵。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如未及時獲得幫助,不僅情況不會自動改善,而且其他焦慮症狀將接踵而至。因此,學校人員是否具備輔導的知識和技巧,至為重要。無論實證研究、家長,或童年曾患選擇性緘默症的成人,都一致指出最佳的方法是以學校為主的行為引導。如果孩子求諸校外資源,而學校並未予以幫助,則情況仍然難以改善。相反的,如果學校能夠幫助孩子,即使沒有校外資源,仍然較易有效。然而,實際情況卻是,老師和同學即使出於善意,卻因為無知而使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更加焦慮。
在加拿大和英國,有些教育局已將幫助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明文規定為學校的責任。他們體認到,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長期受到忽略,其實他們的比率比想像中高很多,而且已有確認有效、又相當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,惟須由學校負起責任,扮演好關鍵角色。在臺灣,連師範特教體系都尚未瞭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,這些孩子只能靠碰到適合的老師,而他們適合的老師範圍很窄,這樣的運氣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啊!
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若得到及時而正確的協助,多半可以大幅進步;一旦進步了,後來又退步的例子很少。像前述這個原本正常說話的孩子,逐漸陷入嚴重的緘默和焦慮,表示學校人員相當失職,而後果卻須由孩子和家長來承受。孩子失去多少童年的歡笑、學習的機會?必須煎熬多少年才能走得出來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