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

【讓聲音自由】學員分享會

 【讓聲音自由】選緘課程「之前學員分享會」圓滿完成!

從翻譯書籍、宣導到推出課程,逐漸看到第一線工作者運用所學幫到孩子。於是我嘗試主辦經驗分享會,希望是旅程中新的里程碑。

7月16日的分享會,三位講者分別從診所治療師、入校/在校工作者,以及家長的角度出發。

香港的社工/治療師陳珮𨯗Peggy服務12歲以下的兒童,她已經幫助很多兒童進步,其實她自己的孩子也有說話焦慮。

Peggy說:「選緘孩子都比較喜歡structured play,有固定的玩法,讓他們可以跟著玩」,以及「我在家長面談都會很intensive,去引導家長用不同方法」。

台灣的諮商心理師高慧軒是入校服務,並協調老師和家長一起幫忙。她生動地描述,在家訪中化身家裡的家具、牆上的蒼蠅,成功跟個案自在聊天。

慧軒心理師說:「對選緘的孩子來講,光是從0跨到1就難如登天,所以需要切得更小、更小,把1步切到0.1甚至0.001步,這樣慢慢地前進。」

我自己則是分享陪伴孩子經歷各種年齡層和嚴重程度的歷程。永遠先看到孩子的優點、追求好玩,以孩子做得到的事為起點,在日常生活中跨出一小步。

我說:「當我們有了這套方法,學會了工具,我們遇到問題就不會慌張,一定有辦法解決」以及「默默的一小步,是人生的一大步」。


好開心這次有好多老師等入校/在校工作者參與,一起朝Ruth老師的理想邁進—老師、家長、治療師合作,在日常生活幫助選緘孩子。

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

天空中微笑的雲

 媽媽,你是

背景裡一路陪伴我的LOVE

天空中一直微笑的那朵雲

雖然我是新手園丁

又碰上難照顧的花

但是經過風雨淬鍊

玫瑰終究緩緩綻放

我們都看見了人生的新風景

(圖:士林官邸的「伊豆的舞孃」玫瑰)

士林官邸的「烏拉拉」玫瑰
(圖:士林官邸的「烏拉拉」玫瑰)
小孩這學期修一門課,每周上台講習題,期末馬拉松式發表,要上台兩次,各50分鐘。昨天結束後,教授給他寫email:「今天的報告非常好!除了內容相當細緻完整,你也已經可以給 seminar report 以及互動回答問題,我覺得你應該已經跨越這一步了,祝你日後研究工作能順利推展。」

很多很多努力,就是為了這一天。今天我到士林官邸散步,特別想念媽媽。想跟天上的媽媽說:「那個說不出話來的孫子,現在能上台演講了!我們一直努力,卻也一直犧牲了你。現在我們很好,深深感謝你的堅忍和付出。」

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

SMA:為何了解選擇性緘默症的專業人士很少?其實它有實證有效方法!

為何了解選緘的老師、治療師和醫師這麼少?

美國選緘協會(SMA)最新臉書文章:為何了解選擇性緘默症的老師、治療師和醫師少之又少呢?主要因為專業訓練過程沒有選緘

選緘的研究不僅很少,而且多是根據少數樣本所做的主觀結論。因此醫療和教育的專業養成中,選緘這塊不是欠缺就是誤導。

根據SMA,專業人士對選緘常見的誤解包括:

—孩子只是個性害羞或內向。
—選緘來自創傷或虐待。
—選緘是反抗對立、操控的行為。
—把選緘當成自閉症。
—把選緘當成智能或學習障礙。
因為專業訓練中,選緘這塊不是欠缺就是誤導

這些誤解導致誤診,以及無效甚至有害的安置和治療方式。

非常可惜的是,其實選緘有高度共識的實證治療方法。將它視為焦慮恐懼症,在日常生活中小步、小步地減敏感練習,改善或痊癒的比率很高,年齡愈小開始愈好。

SMA簡介動畫便清楚顯示:以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,來設計步驟階梯,由家長、老師、同學等配合練習。

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
這套專門針對選緘的方法,從Alice Sluckin[1]、Maggie Johnson[2]、Ruth Perednik[3]等先驅,到美國等國家,發展至今已有國際共識。

時光倒回三、四十年前,Maggie Johnson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。當時還是菜鳥心理師的她,從一位選緘男孩流下的斗大淚珠中,驚覺選緘並非如教科書裡說的是自己決定不說話,而是絕望地說不出來[4]

周遭人支持在生活中進行步驟階梯
後來Maggie Johnson從女兒的螞蟻恐懼症,以及Ruth Perednik為了自己選緘的兒子,都精進了行為(或認知行為)方法,而DSM-5也終於將選緘改列焦慮症。

同樣相當有共識的還有,兒童選緘的比率為150分之一(可能低估),但移民的比率是三倍[5]

國際間較知名的是,德國有早期辨認機制,以色列有影子助理制度,執行人員須有選緘專業訓練……但是普遍來說,選緘仍需在專業和一般領域有更多學習資源,來推廣實證治療方法,這是最根本的,同時也需更多研究、社會意識,以及制度支持。

每次我辦理選緘專業課程,總是非常感動於專業人士、家長、學生等等,大家專注地參與和學習,我想我們都播下了種子,希望這個領域漸漸成長。

註:

[1] 英國選擇性緘默症資訊與研究協會(SMiRA)創辦人。
[2] 《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》作者。
[3] 《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指南:家長、教師和治療師工作手冊》作者。
[4] 《沉默的一百種模樣》p70。
[5] 根據Ruth Perednik的研究。

資料來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