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比安靜更安靜的那群人~在美國選緘協會2025年會短講

很榮幸加入美國選緘協會(SMA)2025年會主題之一「從跨國視野看選擇性緘默症」。

我的簡介寫著:黃晶晶(Anita Huang)是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以及讓聲音自由計畫創辦人。她的使命是把全世界最好的選擇性緘默症學習資源引進台灣,並營造適合執行實證方法的環境。

這個場次由專精選緘三十多年的Ruth Perednik主持,來自以色列、瑞士、巴西、台灣、中國和美國,共六位代表一起分享當地現況。

我的短講「比安靜更安靜的那群人」說明台灣概況,內容如下:


嗨!我是黃晶晶,我要嘗試說一個屬於台灣的獨特故事。

「安靜順從」是一項傳統美德,但人們愈來愈重視「多元」表達。過去學校裡多是書寫作業,現在口語報告很常見。所以,選擇性緘默症學生的困難,直到最近才凸顯出來。

此時的背景是,孩子生得更少,而特殊需求卻更多。

台灣處在轉折點:新觀念萌發,而舊觀念仍在。就選緘而言,有些人固守習以為常的說話治療或遊戲治療,把孩子送到診所;但愈來愈多人接受行為療法,在家裡和學校等日常生活中,進行小步練習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選緘者和家人由下而上的自我倡議。2017年會考,一名考生(化名Sammy)完全凍住的新聞傳遍台灣。之後,家長們創立了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。Rochelle出版了第一本選緘者自述;樹懶將短暫年輕的生命投注於宣導;還有很多人以藝術創作來發聲。

最重要的,大家需要知道選緘有實證療法,老師、家長、治療師真的可以改變孩子的人生!所以,我翻譯了美琪·強生的《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》;並在2018年邀請露絲·佩雷德尼克來台,此後持續辦理課程和工作坊

非常開心,台灣有些老師和心理師,不但成功運用所學,幫到孩子,而且還把經驗寫成研究報告,或以演講來分享

真的很感恩,那些付出遠超過本分的人們,自發努力地學習方法,以及突破框架,撐出孩子所需的彈性空間。然而,這並非制度化或共識的做法。

即便選緘的需求大增,政策支持卻沒有趕上,且受過選緘訓練的專業人士太少。很多選緘孩子不符資格,無法接受早療或學校的心理服務,除非有共病或情況很嚴重。

統計顯示,選緘占台灣特教生的百分比,低到不成比例。

當孩子上了國高中,他們面對的是:很長的上學時間、龐大的課業壓力,以及更少的協助資源,有些孩子形成了懼學或憂鬱症。這很可惜,因為如果他們早些得到幫助,便有機會避開所有這些難題。

雖有實證有效的方法,但環境卻不支持,想來令人傷心。例如,制度並未支持老師家訪;家長往往不被允許入校當主要工作者,且常被誤解為過度保護。

2023年,《特殊教育法》修訂,強調融合教育。這很適合選緘,因為幫助選緘的最佳地方是學校普通班。目前,一小部分的選緘學生有個別化教育計畫(IEP),但很多選緘學生沒有。由於評量和學習方式缺乏合理調整,影響到他們的教育機會。

在有些縣市,選緘特教生有法源能和唯一或惟二能說話的友伴同班,但有些縣市則沒有。在台灣,自學生同樣有資格接受特教服務。

此外,選緘學生極少能有助理或影子助理,雖然這常是進步的關鍵。例如先前提過的Sammy,助理幫忙他持續地小步練習,過去在校完全凍住的他,現在正擔任助教,上台講課!

研究指出,很多台灣的家長感到孤軍奮鬥,而非家長、老師和治療師形成鐵三角,一起合作。

總結,我們一路走來開拓出一些進展,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希望台灣正轉型邁向更好的未來,讓選緘的孩子和家人不再默默受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